第590章??? 那能买到你的书?(4/5)
“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金融中心在功能上的需求,同时还兼顾了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我不太看得懂的东西。”在看到日本伊藤、意大利福克萨斯、法国贝罗和中方联合设计组的作品时,罗杰斯对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认为自己的作品肯定是最好的,但是看到林楼的模型后,他这种观点开始动摇了。
原本罗杰斯也听过林楼的名字,甚至还仔细研究了拉脱维尼亚首都国际机场、海东省博物馆等林楼的代表作,但这些作品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因为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还是有区别的,这是不同的领域,林楼能成为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并不意味着他在城市规划领域同样能做的出色。
在历史上固然有柯布西耶这样同时在两个领域都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大师,但天才总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在一个领域能入门就不错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作品固然让人印象深刻,可他在城市规划领域却也没有太多建树。
所以当林楼带着自己的模型沙盘过来后,一开始罗杰斯并没有太过注意,但是当他看了第一眼,就再也挪不开目光了。
而且是越看越吃惊,如果说林楼经常来往于欧美国家,见识过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江中环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区的规划设计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陆家嘴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当合理的规划,他也不至于如此吃惊。
他吃惊的原因在于理论的不同,1933年,国际建筑学会通过了《雅典宪章》,此后几十年,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城市规划,大多都遵循着《雅典宪章》中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雅典宪章》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
于是在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开始取代《雅典宪章》,继续成为城市规划师们的理论基础。
在那之后,《马丘比丘宪章》也像《雅典宪章》一样,慢慢地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了,于是,许多规划师都在思索着新的规划理论,罗杰斯也不例外,原本他以为这种理论或许会诞生于下一次全球建筑师大会,又或者诞生于某位发达国家的规划大师之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