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苏州博物馆(3/5)
但设计一座大型博物馆的机会可不是这么容易拿到的,柏林那个的规模还是小了些;好不容易才等来这样的机会,自然是要好好表现一番。
大型博物馆一向可是建筑大师展示自己设计理念的最好建筑类型之一,比如柯布西耶最后一件作品海蒂韦伯博物馆,比如赖特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比如扎哈的伦敦现代科技博物馆,隈研吾的邓迪博物馆,安藤忠雄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建筑史上的佳作。
林楼有心设计出一座能和这些大师比肩的作品,将自己的建筑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所以对待这个项目远比其他项目要认真。
如果将来有一天,能够凭借为家乡设计的博物馆,而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那他这次重生就太值得了。
想要做到这一点,使用功能只是最基础的,建筑外观的艺术性更加重要,要是再能推出一些新东西,那就更好了。
比如赖特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物,建筑外观简洁,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更加有名,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信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
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
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声响。
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
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