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又遇乱战(1)(4/5)
中国有句俗语,叫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马力的意思就是一些专侍运输的马走起碎步来,那速度也是很快的。事实上,绝大部分民用的驭马几乎清一色都是“走马”,这些马是不会跑的,只会四条腿交叉快走,这样的快走,速度可以达20公里以上,可以持续一个小时。除了骑兵以外,几乎军队里用的所有战马都是驭马,不管是拖着火炮前进,还是拉着大车送辎重,这些驭马都是走马。战马的吃苦耐劳是人类无法比拟的,长征路上倒下的战士比战马要多出好多倍,人一天走上100里就会累的倒下就睡,可是对于马来说,那根本就不算个事情,要不然怎么会有“600里加急”呢。东非野生斑马角马每年要迁徙2次,距离是3000多公里,每次的迁徙最长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有些马群只用半个月就完成3000公里的迁徙,路上还要生崽,与肉食类动物搏斗……
牛二说的情况就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马群迁徙,走的快的和走得慢的终归不会混在一起,形成的分散给那些狮子、花豹了吃掉它们的机会。粮队也一样,一旦有前来劫道的,搞掉一部分大车上的粮食是轻而易举。
“让前面的大车原地休息,等着后面的车跟上去!”大岛思量了一会后做出了决定,“尤其要注意那些有岔道的地方,不要叫一些车走错路!凡是走错路的全部死啦死啦的,谁知道他们是不是故意走错的!”
这也是一个木桶原理,衡量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那根最短的木桶板。车队的速度取决于走的最慢的那些大车。
前面的大车停下来了。车一停,那些马就开始排泄粪便,顿时,整个马路上飘逸着马粪的特殊味道。赶大车的无所谓,他们天天闻,早习惯了。可那些日本兵和伪军受不了,于是都躲得远远的。
送粮的大车直到12点,最后一辆才走出了县城,也就在这个时候,一辆装满了钢管的日产80卡车从水旱码头的民用仓库开了出来,上面用绿色帆布苫盖的密不透风,虽说200根2米长的钢管占不了多少地方,可那辆在当时来说算是最大的卡车,还是装的满满当当的,因为,路上没有加油站,前面一拉溜就是一排当时流行的方形汽油桶,每桶大约5加仑。使本来就不是很长的车厢少了至少半米。(现代使用的200升的大汽油桶此时还没有出现,那是德国人在二战前夕发明的一种秘密装备,在德国闪击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流行是在战后)装上钢管之后,在后面剩余的空间里还要塞进去4个保镖,他们拿得全都是标准的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高桥自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他的手边放着一支从德国搞回来的40,开车的人也是日本人,他的腰上也插着一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