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阴阳论变出,易修在中庸(2/5)
他没想到,这阴阳之易竟然如此高深莫测,竟然真的涵盖之广,可概天下万事万物,真是叫人细思恐极,有如拨云见日。
这尽人事听天命,意义非凡,道在其中啊!
若恶有善果,善有恶果,则是命;恶有恶果,善有善果,这则是理了。
而命数既定,难以改变,却也有人定胜天,是为尽人事改其运一说,而称之‘理’。
这‘命’代表阴阳,是固定的基础之数,可比先前所说的‘分’;‘易理’则代表变化,是不固定的变化之数。
低了说,是人的道德条理与认知的规则;高了说,是万千大道的化繁为简的惟一法则!
眼前少年,概道之论,已化繁为简,合万千象于一个‘易’字,真是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他心中暗道,这天机道子果然见解开独到,若与之深论日久,说不得自己能因此受益匪浅!
于是,他诚心发问“那比如凡俗樵夫扛柴,扛百斤伤不了身子,但再加十斤就伤了身体,这是为什么?”
洛羽微笑摇头,说道“扛柴的事我不懂,但我懂得钓鱼。比如有的人有时候钓到大鱼,鱼的力气很大,拉又拉不上来,可又舍不得放弃,这来来回回花了好些时辰才把大鱼弄上岸,有时甚至还差点被大鱼带入水中淹死!
你看,这就不仅仅是伤到身体了。
其实钓鱼和抗柴虽然不同,但皆因贪心而使人受伤却是一样的。百斤是樵夫的力量所能承受的极限,虽然多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
害。”
说着,他拿起一根细小的树枝,比划说道“可若是在百斤以外,就算是一斤、哪怕是一根稻草,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又何况十斤呢?”
老樵夫默默点头,又问“天地万物,若欲修道求果,必先化人形,如此人为什么能得天独厚,称得上是天地之灵长呢?”
洛羽答曰“那是因为,人的眼睛能够收万物之色,耳能受万物之声,鼻能受万物之气,口能受万物之味。而声色气味是万物的根本,人都能感知并化为己用。世间万物,也唯有人能认识万物,如此能以一物识万物,这难道不是万物之灵长吗?
而人既然是万物之灵长,那圣者则是万人之灵长。”
“这是为何?”不知何时,老樵夫似成了求知求索的老学子,整期待地望着年轻的小老师洛羽。
洛羽报以微笑,遂看向了远处那巍峨屹立的万象金峰,喃喃道“圣者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看似中庸如静,却能以一心观万心,一生观万生,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尔。”
“一心观万心一世观万世?”老樵夫随之呢喃自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