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棉花(2/5)
“这布啊,亦是他家的。充作钱粮,一并给算作了二千钱。”柳全道,“一总应是五万二千。能给这样价且出现钱的,俺想着恐也不多,便都卖与他们了。”
“现今的丝茧,现成卖了,咱们家收取粮食,就合三十多石。”柳全算着账目,听起来好像挺多的,“俺想的是鲜茧以六斗价钱算,咱这干茧就得一石五斗一斤地卖。”
“这么着,咱也不亏了罢?”柳全问芳娘道。
“嗯,倒是不亏。”芳娘点点头,手里忙着刮鳞片,煎鱼。
柳奕却总觉着哪里不对劲。
她默默一算:若比照粮食价格为基准,一千五百钱一石。实打实算账,她家这次的干茧,得值至少三十六石,亦就是五万四千钱。
在现钱和现货中间,钱币总是能占些儿上风的。
仿佛因本朝已经多年不曾发行过货币,民间能见到使用的还是前朝旧钱币,这阿堵物就越流通越少。
现代时候人们一讲理财,都爱说现金流现金流,可在大靖朝,“现金”亦就是钱币,几乎很不怎么爱流动,没人知道那半铜不铁的金属货币到底流去了何方。
农户人家也丝毫不关心这一点,他们早已习惯了以物易物,可以说一年到头都极难得用钱币结算一两回——这跟现代时候的手机支付还不一样。
手机支付,不直接使用实物货币,那也是用货币结算的,还省却了许多麻烦。
可在这里,不用货币结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麻烦,比如这实物和实物之间的价格起伏就波动很大。
惠家织坊既能给付现金,那就必然会压着些价,就冲它比实物结算方便呐,钱币怎么说也是正儿八经的“硬”通货。
五万四千钱,压作五万二,折算一下少了一石多些儿的粮食。可从运输成本、脚程等方面看来,这又不算什么了。
这怎么算仿佛都很公道的买卖,柳奕就是觉得亏了。
只是……她也说不清自家究竟亏在了哪里。
绞缬的布匹咱也没见过,什么价格,还是他们说了算。
半匹布算成了两千钱……比素麻布价格略贵一些。
说到底,这终究还是麻布,哪怕寻常细麻布的价格,也远不能与绢匹相比。
何况对方一定要用这布匹作为交换物,于她家并不是刚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