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谶纬与神鬼(上)(1/5)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以后世理解,其意并非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是孔子认为人不能盲目崇信鬼神,不能将希望寄托在“怪力乱神”身上,而是要守中庸之道,提升个人素养,以免为鬼神所制。
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鬼神与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人格化的上天或称为昊天上帝,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之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是以昊天上帝并非有形之神,这一称呼更多是人对上天的尊称。
而孔子虽然主张不能盲目崇信鬼神,但却认为君王应该尊奉上天,凡有灾异,则为上天不悦,君王当正思己过,这是孔子思想中的“天人感应”。若以后世眼光来看,则更像是一种威慑,托天之名,以正君心。
到了汉朝,董仲舒将天人感应进一步完善化,系统的提出了五行生克与人之气影响天地的理论,这时候的理论,更多的却是在完善天子的权威,托天之名,以壮君威。
而言及此处,却又要说到绵延数百年的今古经学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民间私藏的百家学说,而之后项羽火烧咸阳,又将官方典藏的百家学说烧了个干干净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