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本末倒置?(2/5)
崔永建还是很有能力的,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已经完成了辽南行政工作的整合,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于内附朝廷早有准备的崔永建得知鲁若麟要亲自带队出征京畿还是有些意见的,特别是鲁若麟还准备进京拜见皇帝,此行还是有些风险的。
虽然归顺了朝廷,但是金州军还是有很强的独立性,并不能单纯的视为朝廷的兵马。金州军上下对朝廷的归属感并不强,对自己建立的这番基业也非常在乎,并不想为朝廷做嫁衣。而鲁若麟作为金州军的创立者,是金州军的绝对核心,一旦鲁若麟出现意外,金州军就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所以崔永健对于鲁若麟进京是非常反对的。
不过为了以后更好的与朝廷合作,这个码头鲁若麟是一定要拜的,否则以后还会有很多的麻烦。目前来说,辽南的开发建设就离不开朝廷的人力和物资支持,不能出现意外。
劝说不成的崔永建只能叮嘱鲁若麟注意自己的安全,一旦有什么不对劲就先闪人。
其实崔永建的担心有点多余,金州军在京畿还有大量的军队,一旦鲁若麟出现什么意外首先吃不消的就是朝廷,甚至朝廷比其他人更在意鲁若麟的安全。
辽南的工作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一些都在有序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南只会更加强大富庶。
在军队准备完毕后,金州军终于开始北上出兵天津,大大小小一百多艘船只看起来浩浩荡荡,让随行的陈新甲心情格外的复杂。
金州军越强大,京畿的战事越容易平定。但是从长远看,强大的金州军对朝廷来说是祸非福。别的军队朝廷还可以通过钱粮进行钳制,金州军这样自给自足的军队对朝廷的命令是完全可以无视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说到底还是朝廷的实力太弱了。
几天后,鲁若麟率领的大军就到达了天津。数条破冰船在前面开路,大军缓慢的开进了天津港。
早已得到消息的天津府上下官员都到码头来迎接,不是为了迎接鲁若麟,他的官位还没有到那个级别,主要是为了迎接凯旋归来的陈新甲。
陈新甲出使兴汉军,成功收复兴汉军,并带来了朝廷急需的兵马,绝对是大功一件。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陈新甲的前途一片光明,此时不来巴结更待何时。
天津上下可以说是大明里对金州军最熟悉的,毕竟这里是金州军唯一在大明本土驻军的地方,平时的商贸往来更是频繁,想不熟悉都难。
对于金州军援军的到来,天津上下是非常兴奋的。得益于黄济驻扎在这里,天津这几年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的威胁,甚至连土匪、流寇都几乎绝迹了,治安算的上是京畿附近最好的。
随着黄济南下追随卢象升与鞑子交战,带走了大批的兵马,天津的守卫力量削弱了很多。虽然天津总兵沈志祥还在,手下也有不少的兵马,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些都是样子货,是绝对不能指望的。所以这段时间天津上下也是战战兢兢的,生怕鞑子攻过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