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穿越怎能不制盐(2/5)
在周边地区还在煮海水制盐的时候,鲁若麟决定采用晒盐法制盐。其实大明有些地方也在用晒盐法制盐,只是他们的工艺不过关,没有把蒸发和结晶分开,造成制出来的盐泥沙很多,味道也很苦,质量很差。
鲁若麟的制盐法是后世成熟的工艺,引水渠、蒸发池、结晶池流水线进行,不但效率更高,制出来的盐质量也更好,而且鲁若麟还会进行过滤和再加工,制出基本没有杂质的雪盐。
在军训期间,沙串海滩上也修建出了一处盐场,这个海滩坚硬、结实、平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盐场。而且面积也足够大,等到这个盐场的效果得到验证,就会继续扩大规模,直到全部利用起来。
海水制盐的过程也相当简单,把海水引入蒸发池,等到快要饱和的时候再把盐水放到结晶池继续蒸发,直到晒干出盐,整个过程不断重复就可以了。
当然晒出来的盐杂质很多,味道也不好,品质是很差的。鲁若麟当然不会用这样低质的盐,再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将晒出的盐溶解成饱和盐水,再用纱布反复过滤,清除杂质,再煮干就可以了。当然想像现代一样去除里面的重金属,加碘等制成营养盐就比较困难了,不过现在这样的盐已经足够让众人惊喜了。
为了方便煮盐,鲁若麟还特地让人烧制了一些特别大的,结实的陶瓷罐。主要是现在岛上缺铁,而且盐水对铁制品的腐蚀太厉害,虽然陶罐的热传导效率比较低,但是用来煮饱和盐水,完成最后一道工序,鲁若麟还是能接受的,等以后钢铁产量上去了再替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