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波兰战役(21)(2/5)
不过他早早就预见到德国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
为此老毛奇执意在《法兰克福条约》(结束普法战争的媾和条约)中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拥有了这两块战略要地之后,德军在德法边界占据了有利地形,两地首府与德国本土的两处要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四边形要塞区域,同时还有陡峭的阿登山区存在,德军只需少量兵力防守即可抵御住法国可能的攻势。
与法国相比,沙俄的军事动员能力和武器装备要落后的多,故而老毛奇做出了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即在西边狭窄险要的法德边界防守,同时率军凭借德国的战争动员、武器技术等优势,俯冲东欧平原,率先击败俄军,以获得战场有利形势,再以此作为外交谈判的筹码,提出对俄国的宽大媾和条件,促其退出战争,结束两线作战窘境。在老毛奇看来,军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配合外交政策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场上的胜利是为了外交上能够打开更为良好、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局面。
结果到了施里芬时期,德意志军界的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施里芬并不认为军事服务于外交。恰恰相反,他认为军事上的问题如果遗留给外交领域去解决,那就是失职。
不同于老毛奇拥有广阔的兴趣爱好和深入的研究精神(老毛奇曾悉心研究过铁路,并在铁路公司上市之初购买过相关股票,这对他日后对铁路在战争中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施里芬是一个纯军事领域的军人,他专注于战场作战的相关研究和推演,对军事以外的事务兴趣不大。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