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逐渐荒废的九边(3/5)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边防的逐渐废弛从朱棣时期就开始了。
因为难以控制,朱棣自动放弃大宁卫,把大宁所辖边地赏给兀良哈,从此北边失一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的联络也因此阻绝。
接着又徙东胜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宣宗更是因开平卫孤远难守,徙于独石,这样三卫尽失,边防的形势大为削弱。
以前是边防第二线的宣府、大同逐渐变为最前线的要塞了,北方的国防线因此步步南移。
边防荒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后朱棣命内地的军队都得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当时,象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对宦官及私党所为极为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象于谦就曾“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而罗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军丁私垦田的田税。
尽管如此,边军屯田仍然不能做到粮食自给,朱元璋曾下令盐商只能拿边境的粮食来换盐引,于是富商大贾纷纷出钱召募农民到边境开荒垦田,边境的粮仓也因此充足了。
但到了孝宗弘治年间,又让盐商拿纳银换引,而由太仓供给边境用粮,盐商自然不管边境的粮仓是否装得满,边地又日见荒芜,边境粮价越来越贵,边军用粮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武宗后,边将冒饷,边兵逃亡,诸如此类的事可谓司空见惯,边备日渐废弛。这种情形可以说一直延续到大明灭亡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