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师出有名否?(4/5)
这四个人当中,以王锡爵的资格最为年轻,他才入阁不久,年纪比申时行大一岁,但由于与申时行、余有丁是同科进士,所以他们说话直来直去的,通常也没什么过多忌讳。
说来很是神奇,申时行、王锡爵和余有丁三个人刚好是同一科,也即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的进士榜前三名,就是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四个人当中只有许国是晚一科,即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其余三位不仅是同一科进士,而且刚好霸榜头三名,同时入阁晋升大学士担任宰辅,这在整个大明王朝也是第一回见到。
所以,王锡爵虽然最后入阁,资历最为年轻,但想到什么便说什么,并没有刻意将心底的想法隐藏起来,尽管他早就听说了申时行与朱翊镠的关系。
申时行态度明确,意思是眼下什么都不用管,只需等待李太后的抉择。
可在王锡爵看来,先不管李太后支持谁,但这件事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朱翊镠的动机要正当,不能无缘无故挟持万历皇帝说要取而代之。
王锡爵接着幽幽言道道“如果潞王爷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即便李太后娘娘扶持他上位,在世人眼里也是得位不正,将来极易引发矛盾冲突,乃至大动荡。而且我们不管,这叫什么?是不是叫对陛下不忠对大明不忠?将来肯定也会遭人唾骂的啊。”
申时行微微颔首,觉得王锡爵提出这一点没有错,也确实是时候。
“师出有名”是很有必要的。
做什么都得讲究师出有名,有点理想眼界的山贼土匪都不会二话不说闷头就抢呢,往往要先给自己包装出一个替天行道的模样儿,再披上一层侠义的外衣,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眼里,这些人说不定还是正义的侠客。
无论发生什么事,朝臣都有循旧例的习惯,像朱翊镠这样想取而代之,大明王朝不是没有发生过。
而且还很有代表性,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
朱棣明明是抢了他侄子的江山,为什么叫“靖难”?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