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分道(2/5)
这么好的苗子,就这么泯灭于乡野之间,太可惜了。
该怎么安置这两个孩子呢?再跟着眼前这位乡野村妇?孙成斌直觉认为这不是个好选择。
诚然,这位村妇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还上了本地最为知名的青山书院。可作为一名进士,他太知道刚入学读书的学子与进士之间的巨大鸿沟了。别看青山书院在当地颇有名气,可每年能通过院试的也不过十来人,还都是在青山书院至少读了三四年的。考中秀才不过是漫漫科举路的开始,院试完了还有乡试,后头还有会试和殿试。连中三元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取得秀才的功名,也不过刚有去竞争的资格而已。
想想自己当年,若不是有祖上传下来的无尽资源与科举经验,又怎么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成为金榜题名中的一员?两榜出身的那些进士们,有几个是出身贫寒人家的?就算是偶尔出来那么一两个,也受困于眼界的狭窄和贫瘠的人脉,最终止步于五品官员,甚至还有不少终生困于县令这个职位的。
寒门出贵子,是那么容易的吗?多少贫寒人家出身的读书人,受了全族之力的供养才能一路读下去,好不容易跨越了龙门成了官员,过去的恩德要不要报?报到何种程度才合适?他当御史的时候曾亲自参过一个四品官员,苦熬了大半辈子才登到四品的位置,却因为族人行为不端惹祸上身,到最后也不过就是个罢官回乡的凄惨下场。那官员回乡的时候他正好路过,眼看着那原本官衣加身意气风发的人,一夜之间仿佛老了二十岁,背佝偻着,眼睛里透出无望来,跟乡下的老农也没什么两样。
不行!
孙成斌心中一凛,这位柴娘子出身贫寒,她家孩儿命不好也就罢了,却不能让自家好友的遗孤也沦落到那种境地。想起范俊丰当年鲜衣怒马招摇过市的样子,孙成斌的心里就是一痛,那么风流倜傥的人,他的遗孤无论如何也不能堕了他的威风。
决定了,这俩孩子必须跟着自己。至于眼前这位嘛,毕竟是把俩孩子救出来的,还养了这么多日子,看着俩孩子跟她感情也不错。要不,看在两个孩子的面子上,也给她一个出路?为了老友,自己牺牲一下也就牺牲一下吧。
这么多想法,也不过就是短短一盏茶的功夫。高媛见孙成斌突然沉默,也不想催他。在两个人的力量对比上,她是绝对地的处于下风的那一个。以静制动,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然后,就看见对面的男人慢慢地下了决定“这样,既然两个孩子都已经认你为母,你一个单身妇人带着四个孩子着实不易,以后读书又是颇大的一笔开销,不如你入我孙家如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