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心学门徒改信物理】(2/5)
王渊建造滚水坝,用三合土而非水泥,也有着现实考量。
即便组织工匠研究几年,把现代水泥弄出来,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也不可能达到建造水坝的标准,勉强建出来也属于豆腐渣工程——水泥是有不同标号的!
工程强度的三合土就不一样,那玩意儿添加各种辅料,层层夯实之下,年份越久就越结实,用普通炸药都不容易将其炸开。
在古代发展水泥,威力主要体现于民用和军事领域。
比如王渊在天津的工厂,如果有水泥的话,轻轻松松就能建造厂房和宿舍。又比如在北方边疆,水泥可大量快速修筑边墙,甚至可以层层推进修筑堡垒。
舒昆山拍手笑道“此乃利国利民之器,吾当写诗为王学士赞!”
知州马纶也连忙奉承“王学士造物,舒御史作诗,等到百年之后,比如临清州的一段流传佳话。”
临清州的官员纷纷附和,一时间马屁如潮。
王阳明带来的那些弟子,虽然也觉得清淤船很方便,但他们大都没接触过实务,也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觉得王渊的发明也不过如此。
李充嗣笑道“看来,明年朝廷该疏浚大通河(通惠河)了。”
从北京城外的大通桥,到通州共有一百六十里。永乐年间便开始淤堵,近百年来,好几次疏通都宣告失败,每次疏浚不久便再次淤堵。而且疏通河道也费力得很,需要分段放干河水,让河工们用锄头挖掘淤泥,再肩扛手抬艰难运走。
因此朝廷干脆懒得疏浚了,漕粮运到通州以后,剩下一百多里都走陆路。直至嘉靖六年,巡仓御史吴仲翻阅典籍,按照元代郭守敬的引水路线,这次疏通才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漕粮可以改走陆路,无非多一些成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