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绝望弥漫(1/5)
想到这里,陈神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手上的笔在纸张上无意义地乱画。
脑海中却已经在模拟整个核聚变反应的过程。
只不过他模拟的是氘氚核聚变,而不是硅元素主导的重核聚变。
在并不宽敞,被各种资料和书籍堆满的房间里,陈神闭上眼睛,独自一人沉浸在虚无的世界中。
核聚变的氘氚在他脑海中回旋不停,在更微观的世界里,它们外面的核子分布在四周,强大的力量将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非伟力无法分离。
无数氘氚堆积在一起,以燃料的形式存在于核反应堆中。
然而,就在此时。
在更宏观的世界中,更中心的区域,巨大的能量突然爆发,温度急剧升高。
最中心的火石启动了!
短短数秒之间,瞬间温度就已经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达到了数十亿摄氏度。
尽管这样的高温比昙花一现都要短暂得多,只发生在刹那之间,然后就开始迅速衰退,人类最精密的仪器都难以捕捉测量。
但是这样的高温已经比宇宙中大多数恒星的温度高出一大截,只有超新星爆发时的六十亿到一百亿摄氏度才可以稳压一头。
这样的高温,哪怕只有一瞬间,也足以造成巨大的影响了。
它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周围的原子。
在这样巨大的能量下,周围的原子根本抵挡不住。
原本被限制在原子周围的核子就犹如纸遇到了火,在这样的温度下一触即溃,被迫与原子核分离。
一个原子是这样,两个原子还是这样……
无数个原子都是这样。
在微观的时空,核反应堆中心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车祸现场,到处都是因为高温被抛出的中子、质子和电子。
这些被抛出的核子又开始撞击更远处的元素。
微观中,原来有序的世界已经变得无比的混乱!
轰!
在外界看来只是一瞬间。
核反应堆里已经沸腾,就犹如一锅烧开的水,在宏观的观察中,无数极高温的等离子体随着燃料的消耗而出现,向外界散发出巨大的热量。
如果让它们接触到任何物质,哪怕是大地,也会被它们轻松融化,哪怕把雪花放在夏天的烈日下,融化的速度也跟不上这些等离子体融化大地的速度。
然而,人类早已对这样恐怖的存在有所提防。
高温等离子体一出现,就已经被磁场约束,使其脱离器壁并限制它的热导。
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被驯服。
否则高到离谱的温度哪怕隔着空气也可以瞬间把所有固体材料都毁灭。
几乎是这些等离子体生成的同时,它们就已经从发生地被导入了漫长的约束路径。
这些高温等离子体就如同炮弹,在长长的约束路径中穿行而过,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等离子体中携带的热能在这个过程中被直接转换成电流。
而不是像传统发电站,还要使用高压蒸汽轮机。
等离子体在约束路径中就如同在真空管里的高速列车,速度快到不可思议,数十公里长的路线,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跑完。
当约束路径已经无法再约束等离子体,也就是它们抵达终点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它们会被导入一条向上的轨道,通过层层关卡,温度已经急剧降低,但仍然可称高温的等离子体通过长长的喷口,向着天空喷射而出,形成一道连接天地的蓝色桥梁……
此时回望,仍然有源源不断的燃料被消耗,极高温的等离子体还在被分导到各条约束路径,最后又在喷口相遇。
在路径的设计中,每一条路径的长短不一,抵达喷口的时间也不同,所以行星发动机并不会持续喷射。
而是以脉冲喷射的方式进行,每隔六十秒钟就会进行一次全功率喷射,间隔的五十秒用于喷口内壁的散热。
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喷口的持续运行……
模拟的运行已经推进到终点。
陈神逐渐睁开眼睛。
再次看向系统,上面的真空岩石重聚变技术已经接近尾声,许多技术参数都已经给出。
这也是他可以如此细致地模拟出行星发动机运行过程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更加细致的还是要等更多资料的揭秘。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
陈神把之前桌子上那张被他乱涂乱画的纸随手扔到一边,又拿起一张干净的白纸。
在上面再一次开始计算。
这次他算的是发动机的尺寸问题。
按公里来算高度的行星发动机对于现在的地球来说,是完全不需要的。
哪怕它代表着可控核聚变技术,国内也不会建造它。
毕竟现在没有可控核聚变,国内也可以活得很滋润,但是如果硬要上马这个项目,以后会不会很滋润还不确定。
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建设期间国内会过得很不滋润。
一个工程拖垮一个国家,可不是开玩笑的。
哪怕有着全套的技术图纸,国内也不太可能造得出来这种奇观。
这种产物只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才有可能建得起来。
所以行星发动机的改造工作是必须进行的。
“行星发动机的高度是绝对要削减的。”
“8公里到11公里的高度根本不可能,不过依我看来,800米到1000米还有点可能……”
为了可控核聚变造一座比喜马拉雅山还高的建筑是不可能的,但你要是跟国内说只要建起一栋一千米的高楼就可以获得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话……
大概一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你就可以看到大楼封顶装修完成。
这一点也通用到世界上其他可以建造千米高楼的国家。
“另外,行星发动机的占地面积问题。”
陈神咬了咬笔,在设计里,行星发动机有好几十公里的直径,合计近千平方公里的面积。
这个面积看起来似乎很巨大了,但是如果把它放到整个国家来看,其实还很小。
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96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按面积平摊下来,都可以造一万座行星发动机了。
要是地球妈妈的身板扛得住的话,只要在国内造足够的发动机,我们就可以扛着地球跑!
所以对于陈神来说,他是不满意这个面积的。
太小家子气。
国内别看人多地少,一副很挤的样子,其实还有大片大片的无人区,哪怕是隔壁在海上的卫生巾,它们也有大把的荒地山林。
而且,发动机的面积跟等离子体约束路径的长度是正相关。
发动机面积越大,等离子体约束的路径才可以越长。
“所以,行星发动机的面积可以适当增大,这样可以增加发电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等离子体喷射到地面时温度过高,引起气候变化的问题……”
陈神记得在原作里,等离子体喷射到天上的时候可是会加热天上水汽,让天空直接下起沸水雨的。
如果躲不及时的话,被烫伤就是最好的结局。
“这个问题在原作里的人们可以忍受,但是在现实中,大众肯定是受不了的。”
“气候问题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我们真的随意向天空排放温度过高的等离子体,最终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发动机所在地。
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会被这些大量增加的热量影响……”
“到时候说不定全球变暖的速度又要加剧了。”
现在地球的天气的确是越来越异常了。
陈神也觉得在这个时候不适宜再去刺激地球妈妈。
所以喷射等离子体的温度是一定要降下来的。
在纸上写写画画重新开始计算,陈神很快就确定下来
“让等离子体在喷射出去之前热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大概需要把约束通道扩展到一千公里。”
“在这一千公里的路程里,等离子体多余的温度会被完全消耗掉,喷射出去的等离子体最无限接近常温,到时候只要让航班和飞机注意就行……”
这个结果属于把等离子体利用到了极致,已经榨不出多余的能源了。
“不过原作里,为什么人类不把这些等离子体利用到极致?”
陈神忽然想起这个问题。
但是很快他又摇头。
跟虚拟作品讲什么逻辑?
说不定是里面的人类为了保证地球气候不至于太过寒冷,所以才让行星发动机一直往大气里喷射高温等离子体,以此来维持地表的温度不会过低呢?
陈神抓了抓脑袋,把笔放下,又却喝了一口水,看了一眼天外的月亮,最后看了一眼时钟。
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明天的早上九点钟,就是面向全球的新闻发布会。
按理说要早睡,不过此时他却依然兴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