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粟谷(2/5)
“嗯,叫粟,去了壳,才可以吃。”云清点头,呵呵一笑。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这个部落语言很简单,词汇量非常有限,当然跟他们生活简单有关。云清来了以后,带来了非常多的新词语,当然是她的母语。什么筐、背篓、席子、葱、韭菜、山芋、衣服、鞋子、水瓢等等,非常多,现在还有粟这个词。她觉得,搞不好以后会把整个部落同化,改说她自己的语言,这就太好了,嘿嘿,舒服。
把这些脱去谷粒的秸秆收起放在旁边,然后把脱落的谷粒收集到一起,苦恼的是没有容器装。
云清没有拿到空间也没有用空间里的编织袋装,一个是装不了那么多,另外就是历史的发展,总有个逐步的过程。需要启发他们自己思考,遇到困难多思考,自然会逐渐进步。
这个时候老人葛,出了一个好注意,把之前用树桩挖的木桶拎过来。嗯,有点湿,晒晒,勉强先用着,就是成本比较高,底部还不平整,但想到用这个,已经是最好的了。要是有陶器就好了,估计是为了装粟谷,才有陶的发明吧,可制陶对现在这些人来讲包括云清,都太难了!云清曾经连个diy小制作都没观摩过。
云清还知道有一种叫穴子(老家都把穴读二声)的东西,是农村或粮库盛装粮食的工具,可以戳在地上围成一个空的圆柱体,将没有脱壳的谷物粮食围在里面,穴子实际和席子编制的方法类似,用高粱秸秆或者芦苇秸秆都行。哎,对于现代老简单的东西,到这里,咋就这么难,有时间还得研究研究。叹气又叹气。
暂时就用皮子和木桶先放置这些粟粒。云清看旁边有个女人在旁边一直好奇瞅着她抡着木棍脱粒的动作,就把这个活计交给她了。
别说活干的还挺到位,比五体不勤的云清轻松多了。云清对她笑了笑,伸出大拇指比了一个赞。
看云清的表情,隐约猜到意思的女人嘻嘻笑着,更卖力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