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六章 施家祠堂(2/5)
在他们的认知里,大明朝的规矩,“兵”就是军籍,“民”就是民籍,是含糊不得的。
应征当兵,说白了就是拿脑袋搏前程,用性命换钱财;而民户,就是在田地上卖力气,他们的活法很简单,就是向土地要活路,给官府交赋税。
要他们干士兵的活,接受部队那般的管理和训练,却不给当兵的待遇,这是说不通的。
毕竟,讨虏军战士每月五两的军饷,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而他们作为随军民工,如今又成了盐场工人,每月两吊钱的工钱,是写在了契约里头的。
老实说,能拿两吊钱,他们本来已经非常满意了,这从他们的工作热情上可以看出来。
可如今,这个“半兵半民”,是啥玩意儿?
这个新身份,到底算不算从军打仗,是不是应该涨工钱?
“这个问题不能敷衍,”
林啸蹙眉沉思,“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诉求,尽量给予满足,他们才能支持你,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指令行事。”
“每月再增加一两,应该差不多了,”
他默算着,“毕竟,他们终究能想明白,剿匪,跟直面鞑子的骑兵,完全是两码事。”
“五千人,每人增加一两,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用力揉了揉太阳穴,感觉头都大了。
另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文化程度问题——即便那三百人中,还有近半是文盲。
在这个时空,如果仅仅当一个普通军人,不识字的问题倒还不算太大,但是,作为未来的基层干部,如果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不大合适了……
林啸苦思冥想,越想越多,越想越头疼,训练大纲几乎写了一整夜,直到东方发白的时候,他才倒在行军床上,和衣而睡。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