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茶路上的灯塔(3/5)
汉族的移民,把农耕带到了塞外。农耕肯定比渔猎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比起畜牧,可能也能更多的为生产者带来利益。生活的安定,肯定比游牧迁移更有吸引力,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一路上,燕涛特别注意一路上的地形地貌,留心可能遭受伏击的地点。很明显这一带属于山地和大漠的过度地带,地势起伏绵延,沟沟壑壑、小河小溪众多,大一点的河都建有石桥。
虽然是官道,路况并不好,据路人说,这路每年都要修。一行人不急于赶路,二百多里路走了三天。
归绥是归化和绥远两座城的合称,常被称之为“青城”,也就是现今的呼和浩特。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多处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生地,也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
西汉汉武帝时,在这里兴建过军城。
唐代这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这里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
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
元亡明兴,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岭北地区,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这里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
鞑靼在天顺年间(1457-1464)开始又规模地进入河套。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多地和漠南地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