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水泥(八更求月票)(2/5)
“水泥砂浆?”丁老大还以为席云飞说错了名词,急忙提醒道:“石灰砂浆的话,并不是修路的好材料,最多就是用来盖个小院子,高一点的建筑都没什么人用,修墙反而是三合土好一些。若是糯米石灰浆铺路······那也不行,就算使用糯米石灰浆,还是离不开青石板啊。”
看来这个丁老大还懂得一些东西,席云飞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他没有说错名词,他确实是打算用水泥砂浆修路,只是这个年代还没有水泥这两个字而已。
说起水泥的来源,在很早的时候,古人已经学会使用石灰砂浆了,烧石灰并不是一件难事,当然,把石灰、沙和砾石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石灰砂浆,其强度显然是大打折扣的。
难以建造较高的大型建筑不说,还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砌墙,更无法在水中使用。
于是,人们就想尽了各种办法,改良石灰砂浆的强度,古罗马人在把火山灰加入到石灰砂浆中,形成了西方最早的水泥。
而同一时期,中国人则在石灰砂浆中掺入黄黏土,用来增强砂浆的硬度。
我国古代沿海,还有一种叫做【蜃灰】的石灰材料被应用于建筑领域,蜃灰是用牡蛎壳或蛤壳烧制的,蜃灰在性能上就比石灰要优越。
在《天工开物》和《温州府志》这些著作中都有提到蜃灰,《天工开物》记载道:“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
蛎虫豪即是牡蛎,蜃灰取自海中的牡蛎煅烧而成,因而在沿海地带用的比较多,牡蛎是贝类生物,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牡蛎壳煅烧而成的蜃灰也是最初的一种“水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