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洛阳(四)(4/5)
建安十八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最后在大理的这个职位上,他再次发挥出来他的文事之功底,他在刑罚这一块,是当初的大魏唯一一个能够和钟繇比肩的。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务在宽恕,罪疑从轻。钟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
延康元年,曹丕继任魏王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时也宣告众人,王朗乃是他的心腹麾下,御史大夫作为言官之首,曹丕交给他不说,更是对他十分你的信任,当然他也没有辜负曹丕的信任,喷的十分痛快。
王朗曾进言,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曹丕受献帝禅让称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曹丕时常出外游猎,有时到半夜才回宫。王朗于是上疏劝谏,曹丕于是不再半夜回宫。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帝报曰“览表,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于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
上一个在曹丕这里有这种殊荣,还是那位曹丕的恩师,被曹植和丁家兄弟坑害到死的崔老大人呢。
黄初二年,吴蜀夷陵之战爆发,有人认为应该举兵支援称藩的东吴,并一举吞灭蜀汉,但王朗认为应该等待两军相持不下时才领兵支持,并派持重的将领攻蜀军要害之处,一举决胜;而当时东吴尚未起兵,而且经常下雨,不利于行军,于是反对。
对于这件事,曹丕依旧是听从了他的话,到现在为止,王朗都是曹丕最忠诚的麾下,曹丕这么认为,天下也这么认为!
但是曹丕在黄初三年,出征江东之前,因为他的理由不可为外人道也,所以他应该是唯一一次没有听从王朗停止出兵的这个建议,而这种事情的代价,不仅仅是曹丕无功而返,还有就是他失去了王朗的忠诚。
从黄初三年曹丕离去,坐镇洛阳的王朗,就慢慢的开始投靠世家了,或者说开始远离曹丕了。
之前作者已经说过了,陈群与仆射司马懿并举泰山人鲍勋为宫正,这种类似于逼宫的事情,可是今天作者还要说另外一件事。
同样是黄初四年,众多朝中大臣还发生了一件事情,陈群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分别致书与蜀相诸葛亮,向其陈说天命人事,希望蜀汉能举国称藩,但徒劳无功。
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没有在《三国志》之中,毕竟这种事陈寿也不敢写出来。
《诸葛亮集》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亮遂不报书。
这几个人非常的有意思了,无论是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还是诸葛璋,他们没有一个是傻子,在这种时候写信去劝说诸葛亮带着整个西川投降曹魏。
莫说诸葛亮压根就不可能同意,就算是他脑子抽了同意了,认可了,看到了这么多人都给他说这件事,他也就得琢磨琢磨了。
再看看这几个人的身份,诸葛璋和诸葛亮一样,都是琅琊诸葛家的,不过诸葛璋乃是旁系,和诸葛亮也并不认识。
太史令许芝,和诸葛亮连认识都不认识,华歆交好的都在北方,和诸葛亮也没有交情,王朗就更不要说了。
这里面唯一一个和诸葛亮有些交情的,应该就是尚书令陈群了,他们之间写过信,也就是写过信。
所以说他们集体给诸葛亮写信实在是有些不知所谓,甚至恐怕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件事能够成功,若是诸葛亮真的给他们回了书信,那么这件事儿才真的有了意思。
但是同样的,让我等换个方向,若是他们这封信不是让诸葛亮看的,而是让曹丕看的呢。
一共是五个人,非别是大魏司徒大人华歆,大魏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诸葛璋,这几个人的身份和官职咱们细品。
三公已经有了两个,司徒大人华歆和司空大人王朗他们不但是三公,更在之前是帮助曹丕抵抗世家的,他们两个和太尉钟繇加上尚书令陈群让曹魏的四大重臣变成了对立状态,这是朝堂之上最稳定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王朗和华歆突然和尚书令,天下世家代表人物陈群搅和在了一起,这一下子整个天下,都会乱套的。
便是平民百姓都明白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千万不能将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之中,朝堂之中就算不是一定要稳定,但也不能让朝堂上所有的文武重臣都变成同一个势力,若是这样皇帝被架空也就是咫尺之间了。
而现在这件事情一出,曹魏的朝堂基本上就刻上了两个大字,世家!
而且这还不够,在看看剩下的两个人,太史令许芝和谒者诸葛璋。
太史令是干什么的,若是不知道的话,你们肯定知道另一个名字,太史公司马迁!
没错,太史令这玩意就是用来写史书的,别觉得写史书的这群玩意多么的忠贞不二,多么的遵从本心,那是春秋的事情了,春秋之后的礼乐崩坏并不是瞎说的的。
太史公当初算是大汉的一块遮羞布了,也仅仅如此了,剩下的史书在大方向上不会有问题,但是涉及到他们自己上面,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删删减减,然后加一点水分。
就说一份儿《三国志》,被所有人当做正史第一考核之处说的,但是他的里面有多少水分,恐怕他陈寿都不知道了。
江东勉强算是一个不上不下,没有太过于过分的,但是西川的蜀汉和中原的曹魏,让他写了个寂寞啊那是,一旦涉及到了世家和寒门,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就往到的上面推,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所以说太史令许芝能够入选这五人小组织,说白了就是让许芝的名字告诉曹丕,你信不信你再闹腾下去,老夫不单单让你没有了这曹魏的皇位和天下,就算是史书上,也让你遗臭万年,祸及子孙!
至于谒者诸葛璋,他不单单和诸葛亮一样姓诸葛,最重要的是,谒者说白了就是使者,作为曹魏的使者就和现在的外交官一样,掌握着敌国的关系和能力,这个人是为了暗示曹丕,这天下不只是只有一个曹魏。
陈群拉了一个五个人的小群,然后这个群里面不单单有着自己,还有这两个投靠他们世家的三公,还有这能让曹丕遗臭万年的太史令,还有这个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这个天下还没有统一的谒者。
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样子,王朗的荣耀也就延续到了黄初四年,从黄初四年之后,他仿佛在曹丕的时代就销声匿迹了。
之后,只有在曹睿登基之后的太和元年才升任司徒,再次进入了众多朝臣的眼中,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进入了末年之中,太和二年,王朗死在了洛阳。
而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王朗王大人,也没有得到开府或者托孤的权利。
当然了在这里不得不继续说一句,和王朗一样待遇还有曹丕时期的那位司徒大人华歆。
作为曹魏的司徒,作为曹丕争夺王世子之位的时候,功劳卓越的帮助者,更是曹丕称帝之时的急先锋和登坛主持受禅仪式之人,华歆在曹丕托孤的时候,竟然没有任何的资格。
这不得不说,其实他和王朗一眼,都是世家和曹丕两个人争夺权利失败了,仅此而已。
世家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掌控了势力,让曹丕见识到了他们的能力,让曹丕不得不谨慎的和他们合作,就算依旧是被曹丕压制着,但是仍然还是占据回去了这个时间段的主导力量。
而投靠世家的华歆和王朗,很不幸没有被曹丕再次信任,曹丕将自己的信任宁可给司马懿和陈群这种人,也不想再给他们两个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三公乃是太尉钟繇,司徒大人华歆,司空大人王朗,但是最后托孤的却是已经当初没有什么实权的尚书令陈群,还有一个尚书仆射司马懿两个人。
不过没有实权那已经是当年了,经过黄初四年这么一大战,陈群一跃而成为镇军大将军,司马懿更是辅军大将军,唯一一个曹丕的真正心腹曹丕,他的地位甚至都要次于曹休他。
这或许就是黄初四年之后的结果。)
言归正传
从王朗哪里回来之后,曹彰没有再去找谁,虽然他很想将太史令许芝和那位谒者诸葛璋也抓住痛揍一顿,但是他克制住了自己,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没有心情,也没有办法和他们这群阿猫阿狗继续纠缠下去了。
“桑干!”曹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第一时间就将自己的近卫招呼了过来,同时也将其他人都放了出去。
“桑干见过将军!”桑干就是当初在易水河畔第一个投降曹彰的乌桓人,他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同样也是曹彰麾下,最重要偶读几个人之一。
“有什么话想要和本将军说的!”曹彰也跟着桑干管自己叫起来了将军。
“小人不知道将军再说什么,请将军明示!”曹彰的话并没有让桑干的脸色有任何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好笑,“可是小人哪里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的么?”
曹彰看着仍然坚持自己什么都没有干的桑干,不由的轻笑了一声。
“桑干,孤王想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将军请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