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围杀(5/5)
“咳咳咳...”最后还是李昊看不下去了,一阵咳嗽让他们两个彻底的闭上了嘴,“你们两个差不多行了,知道你们在西域各种共患大难,感情极好啊。”
“哈哈哈,我等还是继续说吧, 任城王曹彰既然去了洛阳城,那么你也不应该变得这般的惨淡啊。”
李昊听到这句话之后,神情突然低沉了几分,“任城王代理监国之后,的确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的很好,但是他没有照顾好自己,在入驻洛阳城的半个月之后,他便突然重病,不能再下床了。”
韩龙眼睛猛地一缩,“重病?”
“校事府传出来的是重病!”李昊冷哼了一声,“陈群,司马懿,恒阶等人都去探望过了,出来的人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口径和校事府的是一样的,任城王曹彰重病。”
“之后呢!”韩龙不傻,这个时候若是还不知道洛阳不单单是校事府发生了大变,那就真的太蠢了一些。
“那个时候正好是曹仁将军被朱然打败之后,东征陷入了泥潭之中,若是此时回军,务必会造成动荡,所以任城王直接封锁了这个消息,不许将这个消息传到前线。
同时勒令田豫,梁习以及张既等人不许动兵,就在边疆防备异族,不许擅自进入中原,不许造成中原动荡。
有了这个底线,洛阳城就更加的乱了,大批量的世家开始抱团,青徐二州的士卒也开始了不稳,因为现在中原兵力不稳,根本就无法顾忌到青徐之地的问题。
任城王曾经让亲信找到过某家,让某家通过自己的手段将一些消息传到了贾逵大人的手中,还必须瞒住征东大将军曹休,这才让豫州士卒开始了动作,隐隐的拖住了青徐二州。
虽然不知道那封信帛到底写了什么,想来征东大将军曹休和洛阳城中的事情,也是脱不开关系的,就是不知道东路大军能不能克制的住,毕竟张辽将军....”
“张辽将军已经病故了!”韩龙直接说了起来,“你们那个时候应该在逃往,某家当时还在曹营跟在曹真的麾下,已经得到了消息,张辽将军已经于军中病故了,这也是东路军后期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办法了。”
“若是这般说,张辽将军,曹仁将军先后病故,曹氏的军方一下子折损的很多啊!”
“不仅仅如此!”韩龙继续摇了摇头,“贾诩大人哪里也传来了消息,重病卧床,不过现在看来可能是和任城王有什么联系所以才会这般,不过他的年纪毕竟太大了,恐怕也不会真的再继续太久的时间。
在加上这次的事情,若是...若是任城王再出什么意外,恐怕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曹氏都没有再一统天下的能力了,损失太大了!”
韩龙这句话并不是妄言,死去的不仅仅是这几个人,而是足足四个派系。
张辽的去世代表着合肥战力的空虚,一旦没有了张辽的掌控,不单单他的儿子张虎,还有他的副将,偏将,裨将军等等都会被换掉。
不管是谁接任张辽的位置,张辽的那些麾下,以及朱灵的那些麾下除了一些已经有了不少名气的家伙,剩下的大多都会被换掉,毕竟新上任的主将一定会用自己的心腹。
而前将军张辽只是驻边之将,他的去世代表的只是合肥一线的防线轮换,大司马曹仁的去世,那代表的就是整个南方防线了,就算后面还有夏侯尚的存在提前补了上去,他的去世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弥补的。
再加上曹丕登记之前,东路防线扬州的主将夏侯惇的离去,一下子曹氏整个东南都要大变一场。
之后若是曹仁和张辽的去世代表的是曹氏整个东南乃至南方防线的轮换,那么曹彰的去世代表但就是整个北方都变得不稳了起来。
(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蓄意太高曹彰的作用,曹彰在去世的时候,无论哪一本史书,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种官方的正史,亦或是一些《拾遗记眠七》或者《独异志》这种半路子野史都对曹彰说的是“曹魏重臣”。
黄初四年,曹魏死去了三个重臣,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
剩下的张辽,以及曹丕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在这第一序列也就是重臣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曹彰当初的地位,在曹魏就是重臣二字,不下于曹仁和贾诩两个人的重臣。
另外任城王所在的任城,是在青州,不单单靠海,而且他的位置北上可以遏制当初乱成一团的并州和幽州,东进可以威压还属于国中之国的青徐二州,曹丕敢在没有监国太子的时候就御驾亲征,就是因为他有个二百五升天的弟弟在后面给他看着门。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给他看家的弟弟最后为了他直接死在了洛阳,不过作为代价,曹彰生生扛到了黄初四年六月十七才死去,也就是说他扛到了曹丕回来!
而且之所以将这三个人放在重臣一列,也是因为他们各自看着一方,曹真坐镇荆州,稳固曹魏南方,这是不用多说的。
张辽没有入选就是因为他只是前线大将,他的身后是夏侯惇和曹休,统帅这个名字还放不到他的身上。
贾诩是三公之中的太尉,主管天下军事,也就是说,这是重镇中原的,贾诩一死,整个太尉府以及他麾下的众将都会收到不少的影响,而且贾诩还是寒门之中最后的坚守者了。
当初曹丕想要让贾诩,程昱两个寒门大佬回到三公之中,就是想要让寒门崛起,只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
既然曹仁和贾诩都是因为坐镇一方才获得了曹氏重臣的名誉,那么曹彰又凭的什么被称之为曹魏重臣,和曹仁,贾诩并列的众将?
诸位看看另外一个人,田豫!
陈寿对于田豫的评价很高,说他官职最高不过就是一小州的刺史,而且整个后半生一直都是被各种人排挤,无论是幽州刺史王雄,还是后面舟山大胜,他的麾下和搭档,都是竭尽力的诬陷他,让他不能达到功。
但是这都是曹叡时期的事情了,在曹丕时期,尤其是曹丕前期的田豫已经从南阳郡守的位置挪到了护乌桓校尉,不过这个护乌桓校尉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校尉,他的职权或者说兵权,在某种情况下,比刺史甚至州牧还有高。
具体看公孙瓒,一个护乌桓校尉压得幽州刺史刘虞一点脾气没有,幽州大大小小的战事就只有他一个公孙瓒能够说了算的。
而且,王雄是在曹丕在位初期,经过了安定太守孟达的举荐,安定太守孟达不是新郡太守孟达,这俩不是一个人。
被安定太守举荐到了曹丕的面前,然后被曹丕放到了幽州,然后一路青云直上当了幽州的刺史,这个时候田豫也还在打着幽州护乌桓校尉的名头在并州处理着军事。
《三国志》: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馀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馀里,僵尸蔽地。
从这里面都为护字打头的校尉,但是田豫有持节,然后能够统领并州和幽州两部的军事,这一点曹丕知道,天下也知道,没有人对这件事有任何的意见。
天下人不敢有意见是因为田豫太强,曹丕没有意见是因为田豫的儿子田彭祖是曹彰的嫡系亲信,田豫更曾经是曹彰麾下的相,而曹彰就在北方待着,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田豫,背后有一座大靠山,就是鄢陵候,鄢陵公,任城王曹彰。
纵然王雄是幽州刺史,他也不敢对曹彰麾下的田豫叫嚣,整个魏文帝时期,田豫是挂着护乌桓校尉的名头,作者北疆大都督的事情,便是并州刺史梁习,对于这个老头子的所作所为都是视而不见。
可是在黄初四年之后,曹彰死去之后再看看北疆变成了什么样子。
当初兵压鲜卑,让轲比能等人不敢轻动的田豫去了幽州,和王雄开始了争权夺利,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他失败了,乌桓王骨进谋反,田豫带着大军冲杀,最后愣是没有援军。
若非是田豫真的抗打能打,那一下子,王雄的借刀杀人就成功了,而对于这件事,出身并州王家的王雄没有收到任何的处罚。
然后并州的护鲜卑校尉,牵昭和解俊都消失了踪迹,直接变成了雁门太守之后,开始干文官事情了。
黄初六年轲比能造反,居然是并州刺史梁习动手解决的,牵昭和解俊就压根没有动静儿,也不能说没有动静,黄初六年,曹丕再次借着攻打江东的借口去收拾青徐二州,让牵昭去带着兵马溜达了一圈,算是让他散散心。
所以说,自从黄初四年,曹彰死后,整个曾经威震北疆的曹魏北部方向就彻底被换了一轮,梁习和王雄接替了曾经的田豫和牵昭,而边疆于州郡分家的情况也一去不复返了。
曹丕用了足足四年才扭转过来的局势,就在曹丕第一次亲征江东的黄初四年,完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