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六七 安排(2/5)
李昭铭很小,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才能,但问题在于,李君威不得不提前做准备,假设这个孩子表现出足够的才能,但施展的空间又是另外一件事了,这才真正的裕王传承。
李君威认为,在自己这一代,没有第二人比自己适合继承这个传承。他不想当皇帝,却深得皇帝的信任,有足够的权力是施展,有足够的空间去引导。
而为什么李君威能做到这一点呢,可不只是能力出众和真挚的兄弟之情,在他看来,皇帝对自己如此信任的重要原因是,皇帝对自己是有愧疚的。
帝国皇位传承是皇帝一言而决的,当年李明勋传位给李君华,理由是身体不适。但传位三十多年,太上皇仍然精神矍铄,显然这就是一个理由了。
真正的原因是当时长子君度与次子君华进行了储位争夺,李明勋不想帝国出现玄武门之变,既然太子的名分不能保证,那就用皇帝的名分就保证。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裕王李君威没有进入储位考虑就自动落选了,因此在李君华继位之后,太上皇越长寿,裕王表现的越优秀,李君华内心的愧疚也就越多。
从后往前看,假设太上皇多当十到十五年的皇帝,给李君威充足的时间成长,以他西征之功,展现的才智,再加上太上皇对幼子的宠爱,李君威成为皇帝的可能性比之李君华还要大。
李君华就经常这么想,所以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皇位是弟弟让给自己的,至少在这件事上,自己是有亏欠的。
而再有一个不肯将一星半点的东西交由自己的长兄,对比这个西征、外战,荡平天下,却为自己明君圣主增光添彩的弟弟,李君华更觉得愧疚,因为裕王在国内的上层风评很差,显然是他打下的基业,风头让皇帝给抢了。
如此种种,李君华更觉得愧疚。
因为这种愧疚,李君华对李君威是尽可能的包容和信重,而作为弟弟的李君威却极少做让皇帝难堪、为难的事。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比较古怪的现象,帝国这一朝没有功高盖主,李君威功劳越大,反而皇帝越信赖。而李君威认为,这种因为愧疚而产生的信赖对自己继承那个理想,施展穿越者的报复非常的重要。
如果下一代继承人也拥有这种便利,岂不是更好?
而今天,机会出现了。李昭铭代替两位兄长去印度当人质,不论将来哪一位兄长成为皇帝,对他都是有愧疚的。
只不过这种话,李君威却是知道不能明说出来的,于是他选择了在马车上闭嘴。
三人坐在马车上,走在回宫的路上,裕王府距离皇宫不远,马车也就十几分钟就能到,主要是要绕王府,蹄铁在马路上发出的咔哒咔哒的声音非常响亮,让马车上更显的寂静。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