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4/5)
而李明勋显然没有这个耐性,在他当皇帝的十年里,内政事务几乎全部交给义子李海打理,本人一点不上心,而面对资产阶级的夺权,李明勋会直接使用安全局这等暴力手段。
当年为了清理士大夫余孽,李明勋授意大臣搞文字狱,也为了对付资产阶级夺权,也发动各部门清查税单。总之就是能讲道理就讲道理,讲不过就用手段。
而如果是李君威来做皇帝,多半也是走向这条路。甚至李君威还会更极端一些,因为他更缺乏耐心,而且做事总是保持灵活的道德底线,也就是没有底线,同时他的心胸相对于父兄也有几分不足。李明勋觉得,如果是自己的幼子成为皇帝,要么会在长期执政中被资本家夺权成为后世英国那样的国家,要么就以军事勋贵为主体建立****政体,成为后世日本那样。
可以说,李家两代四子之中,只有李君华是最好的皇帝。
在太上皇时代,为了平衡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势力,李明勋采用的是以勋贵来平衡,但不可避免的是,勋贵这种军事贵族在解甲归田之后,渐渐向资产借机阶级贵族发展。
到了李君华的时代,他采取了诸多办法,比如把理藩院辖地和帝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勋贵阶层开放,这些逐渐成为了勋贵们的自留地,虽然不能彻底组织勋贵变成资产阶级新贵族,但可以让其与资本家之间产生隔阂。
再有就是深化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独立的理念,帝国并不三权分立,但必须三权独立。而资本家在立法系统之中占据绝对优势,因为他们总是可以容易成为地方议员,可另外的两大权力系统则进行严密管控,比如议员的所有直系亲属和姻亲都不得在行政、军事体制内任职,而帝国最高法院几位法官的任职都由皇帝来掌控。
这些人不能出身勋贵,而也要和资本家保持距离,比如,想要进入最高法院,过往履历之中就必须要有‘为民请命’的案例,这个为民请命既针对勋贵也针对资本家们。
无论是李明勋还是李君威,对李君华这种政治手腕都是非常佩服的,但二人一致认为,这种平衡持续不了多久。
因为军事勋贵执掌藩地,导致藩地的法治一直得不到彻底的推行。而因为勋贵们大量涌入国有企业,导致原本就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更加恶劣,以至于除了某些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大部分企业竟然利润率很低,甚至无法做到收支平衡。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的钢铁企业,同等规模下,利润只有民营钢铁企业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创新能力几乎没有,每年要花大量的盈利去民营钢铁厂购买新的专利,以维持生产效率。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