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五四 帮扶对接(3/5)
“这是裕王爷回京之后的变化。”
这一次外藩改制影响范围之大,确实让皇帝李君华都感觉有些后怕,尤其是议院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所发挥的影响力。其中一个让皇帝无法接受的地方就是,地方官员在外藩改制之中的态度,他们没有表现出对皇帝的充分支持,哪怕是在内阁屡屡要求的情况下。
李君华认识到,帝国的官僚体制与皇权已经有了分离的倾向,而这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帝国在建国之初,确立了勋贵体系,但有一样,勋贵入仕是受限制的,从军是最主要的方式,其次就是在国有企业之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地方行政体系之中,勋贵受到诸多限制。相反,地方豪强纷纷渗透进了帝国的官僚体制。
以往皇权对于行政体系的管控主要集中在高层和重点单位,比如内阁和各行高官官这个层级,再往下就很少控制。而经历了外藩改制这件事,皇帝决定深化在中层官僚之中的控制力。
最简便的方式自然就是设立或者改制衙门,介入人事大权。李君华在中廷之下设立了官员审查局,直接从安全局调人过来。
以往安全局有秘密审查制度,包括终任审查和提名审查,其中后者最为帝国百姓熟知,那就是对有资格被提名为下一届内阁成员的官员进行提前审查,避免把一些能力欠缺或者德行有亏的人选进去。而这个职权则被交给了官员审查局。
名义上是审查局,实际却是优秀官员管理局,这部分官员被叫做中管官员,即中廷管理的官员。他们会被审查局审查和监督,但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提拔。
实际上,帝国官员的上升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行省主要官员在晋升之前,一般会在省会或者省内重要城市担任过主官。而行省主官要提拔到行政总院,一般都有在经济大省担任主官的经历。而内阁成员多在行政总院的要害衙门有执掌的履历。
而这部分中管官员则会在选定之后,担任重要城市的行政长官。同时,一些重要城市的行政主官也会自动成为中管官员。
东莞、苏州、福州等城市官员自然也在这个范围内。而与西津地区结成对子的城市主官则更会特殊,因为对西津地区的帮扶工作是重要的考核成绩,而这个成绩会通过裴元器这个特殊人物直接呈递给皇帝。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